全屏 梁河县街道地图 梁河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德宏梁河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德宏地图 辖区: 【陇川地图 | 盈江地图 | 梁河地图 | 瑞丽地图 | 潞西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昆明市  盘龙区 | 五华区 | 官渡区 | 西山区 | 东川区 | 安宁市 | 呈贡县 | 晋宁县 | 富民县 | 宜良县 | 嵩明县 | 石林彝族自治县 |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  麒麟区 | 宣威市 | 马龙县 | 沾益县 | 富源 县 | 罗平县 | 师宗县 | 陆良县 | 会泽县
玉溪市  红塔区 | 江川县 | 澂江县 | 通海县 | 华宁县 | 易门县 | 峨山彝族自治县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保山市 隆阳区 | 施甸县 | 腾冲县 | 龙陵县 | 昌宁县
昭通市  昭阳区 | 鲁甸县 | 巧家县 | 盐津县 | 大关县 | 永善县 | 绥江县 | 镇雄县 |彝良县 | 威信县 | 水富县
丽江市  古城区 | 永胜县 | 华坪县 |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 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市  思茅区 |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 景东彝族自治县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西盟佤族自治县
临沧市  临翔区 | 凤庆县 | 云县 | 永德县 | 镇康县 |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 沧源佤族自治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丽市 | 梁河县 | 盈江县 | 陇川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泸水县 | 福贡县 |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县 | 德钦县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云县 | 宾川县 | 弥渡县 | 永平县 | 云龙县 | 洱源县 | 剑川县 | 鹤庆县 | 漾濞彝族 自治县 | 南涧彝族自治县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双柏县 | 牟定县 | 南华县 | 姚安县 | 大姚县 | 永仁县 | 元谋县 | 武定县 | 禄丰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县 | 个旧市 | 开远市 | 绿春县 | 建 水县 | 石屏县 | 弥勒县 | 泸西县 | 元阳县 | 红河 县 |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 河口瑶族自治县 | 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县 | 砚山县 | 西畴县 | 麻栗坡县 | 马关县 | 丘北县 | 广南县 | 富宁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 海县 | 勐腊县

梁河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梁河县地图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梁河县历史悠久,农业发达。

中文名称: 梁河县
外文名称: Lianghe County
别名: 不详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遮岛镇
政府驻地: 遮岛镇
电话区号: 0692
邮政区码: 679200
地理位置: 云南
面积: 1159平方公里
人口: 16.03万(2004年末)
方言: 不详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
著名景点: 南甸宣抚司署,李根源故居,太平寺,龙窝温泉
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 不详

目录

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三农工作
工业经济
基础设施
行政区划
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
发展规划
民族风情
  1. 概述
  2. 阿昌阿露窝罗节
  3. 德昂浇花节
  4. 傣家泼水节
  5. 目瑙纵歌节
旅游资源
  1. 南甸宣抚司署
  2. 李根源故居
  3. 太平寺
  4. 先锋公园
  5. 龙窝温泉
  6.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概况

  
梁河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东经98°06′-98°31′、北纬24°31′-24°58′。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市、陇川县毗邻,西与盈江县为邻。县境南北纵距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742公里,距州府芒市,经潞盈路122公里,经腾龙线160公里。全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 、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汉等民族。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万人,占总人口的89.4%,少数民族人口5.19万人,占总人口的32.77%。
  2004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8006户,总人口1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颇族1727人,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傈僳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数民族865人,占0.53%。
  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0.9℃。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03.8毫米。

自然地理

  梁河属半山半坝县。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江和萝卜坝河,较大的坝子是遮岛坝、萝卜坝和勐养坝。境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最高点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顶,最低点 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乡老芒东。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气温18.3℃,年均日照时数2385.5小时,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而且天然资源丰富。有蓄积丰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药材类、芳香类、竹类等野生经济植物55科、101属、400多种,有锡、铁、硫、煤、铝、锌、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锡和煤的储量较大,有龙窝寨、热水塘等17处地热温泉,极具开发潜力。

历史沿革

  梁河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十分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坝区傣族还处于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仍从属领主经济,景颇族还保持着较多的原始公社特点,只有汉族地区基本属于地主经济并兼有一点小规模的工商业,因而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加之土司、地主、粮商的剥削垄断和匪患横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贫困交加的苦难深渊中。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傣名勐底。西汉时属益州郡不韦县,东汉时属永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甸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民国时期土流并治,先后设置八撮县佐和梁河设治局。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历史长达661年。
  1950年5月,梁河解放。这标志着各民族进入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时代。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梁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至1956年,经过禁种大烟、土地改 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梁河的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195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705万元增至1107万元,增长57%;粮食总产达4509万斤,比1949年增62%,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1957 年至1966年,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期间,全县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于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这样那样“不要钱”,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既违背了经济规律,又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粮食跌了200多万斤,加之搞“以粮为纲”,很多地方翻茶种粮,茶叶面积减少2696亩,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962年以后,经过调整,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稳健向前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9 年增长2200万斤,茶叶发展到8561亩,增加4907亩。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也给梁河造下了严重恶果。直到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956万元,财政收入仅189万元,“两个吃不饱”(农民粮食不够吃,梁河糖厂吃不饱)严重困扰着梁河经济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贫困线上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切实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改革 为发展动力,不断解放思想,从县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和措施,调整生产关系,梁河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89年以 来,又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714万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54元,增1.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三农工作

  梁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82年,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20多年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等项目,加快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全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4年,结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调的历史。1989年,全县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受到国务院嘉奖。1991年,解决了“两个吃不饱”的难题。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桦为主的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424万元,比1978年增长2.74倍;粮食总产38401n屯,增8.47%;甘蔗总产40万吨,增10.9倍;茶叶总产542.6吨,增1.23倍;肉类总产4180吨,增2.71倍;奶蛋、水产品有大幅度增长。全县粮食自给有余,肉奶蛋、 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林业工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培育、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致力于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建设,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破坏,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围绕“两江一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资9951.6万元,完成各类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积8.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万人和3647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经济

  解放前,梁河无工业企业,仅民间有零星分散的匠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轻工业为基础,蔗糖业、锡业为主导,有电力、机械、煤炭、林产品加工、制药、造纸、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199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17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从而根本改变了梁河历代以农为主的状况。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045万元,比增长22倍。

基础设施

  解放前,梁河无公路,无电。电讯极其落后,仅曩宋和曩宋芒东有2处农村电话。经过50多年的建设,至2002年,全县通车里程已达764.63公里;县乡公路实现了柏油化和弹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电。特别是经过2001年至2002年的农电体制改革和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农 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明显降低,每千瓦时平均电价降低了0.33元,预计全县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3万元。市内电话实现了程控化,农村电话实现了自动化;全 县电话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话普及率36.28部/百人, 农话普及率2.45部/百人 。近几年来,还相继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县油路、县城城区改造、第二水厂、农贸市场等建设工程,为今后梁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业平稳运行。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万元(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628万元和上划中央所得税228万元),增长20.5倍。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15.7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万元,增长93.5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76.82万元增加到29461万元,增384.6倍。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78年全县仅有乡镇企业117个。至2002年末,全县已有乡镇企业1904个,增长15.27倍,从业人员6696人,总产值10730万元,营业收入14130万元,上缴税金418万元。不但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2002年末,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840户,从业人员2278人,注册资金1575万元;有私营企业42户,投资人数135人,雇工人数276人,注册资金3018 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梁河新的经济增长点。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九五”期间,积极开展小额信贷、易地开发、扶贫攻坚乡、温饱试点村、科技示范村、部门挂钩等扶贫活动,共投入扶贫资金4044.3万元,使全县贫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万人降至2.2万人。

行政区划

  梁河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
  1950年5月,梁河解放。1952年始设为县。195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梁河县,并入腾冲县。1961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梁河县建置。全县辖7区、1镇、61个乡。1969年4月,改区乡为公社、大队,全县辖7个公社、43个大队。(出处)
  1984年4月设区建乡体制改革结束后,全县辖1个县辖镇、9个区、9个乡级镇、52个乡(含7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
  1988年1月,撤区建乡体制改革结束后,全县辖9乡(含两个民族乡)、1镇:遮岛镇、九保阿昌族乡、河西乡、曩宋阿昌族乡、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札木寨乡、芒东 乡、勐养乡。共有61个行政村(含7个民族行政村)、2个办事处。
  2000年,梁河县村级体制改革结束后,63个行政村、办事处改为63个村委会。全县辖1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0985人,各乡镇人口: 遮岛镇 14009 平山乡 14818 小厂乡 9378 大厂乡 8372 杞木寨乡 7263 九保阿昌族乡 14147 曩宋阿昌族乡 21970 河西乡 18243 芒东乡 25778 勐养乡 17007
  2001年,梁河县辖9乡(含2个阿昌族乡)、1镇、63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601个村民小组、672个合作社。
  2002年,省政府批准勐养、芒东2个乡撤乡设镇。至此,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遮岛镇、勐养镇、芒东镇、九保乡、小厂乡、大厂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九保阿昌族乡、杞木寨乡。2002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6321户,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万人,非农业人口1.6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19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7%,其中傣族34467人,占21.74%;阿昌族12289人,占7.75%;景颇族1633人,占1.03%;德昂族773人,占0.49%;傈僳族1153人,占0.73%;佤族747人,占0.47%;其他少数民族886人,占0.56%。
  2003年,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7141户,总人口1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2万人,非农业人口1.7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5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23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81%,其中傣族34620人,占21.7%;阿昌族12419人,占7.8%;景颇族1685人,占1.1%;德昂族775人,占0.5%;傈僳族1172人,占0.7%;佤族746人,占0.5%;其他少数民族894人,占0.6%。
  2004年,梁河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社区4个),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
  2005年,梁河县撤销杞木寨乡。调整后,梁河县辖遮岛镇、勐养镇、芒东镇、九保乡、小厂乡、大厂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九保阿昌族乡、平山乡。

科技教育

  科教文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有377项科技成果获部级和省、州、县科技进步奖(其中:部级5项、省级28项、州级163项、县级181项),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于1998年通过省级验收。梁河教育起步较晚。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小学39所,学生2013人,教师71人。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河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1年成为全州第一个达标无盲县。2000年,“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1年又得到国家教育部认定。2002年末,全县已有小学206所,教职工1137人,在校生 17848人,入学率99.5%,巩固率99.51%;有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10所,共有教职-T 586人,初高中在校生11682人,初中入学率102.89%,巩固率99.02%:有职业中学1所,教职32 43人,在校生377人;有幼儿园3所,专任教师26人;有乡村学前班73班,在园(班)幼儿1964人。

文化卫生

  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里的保护和维护不断得到加强,并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河县志》和《梁河县地名志》分别荣获国家二等奖和省一等奖。2000年,梁河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和94%。新中国成立之前,梁河仅有1所设备十分简陋的卫生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至2002年,全县已有国家卫生机构12个,共有病床259张,有卫生技术员351人;63个行政村均有卫生室,有乡村医生218名:还有集体诊所1个,企事业卫生室10个,个体诊所11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预防和治疗网络。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昔日的“蛮烟瘴雨”之地,现已被文明、卫生、健康所替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晚生、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200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4%o。今日的梁河,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生机盎然。梁河50年的巨变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各项工作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梁河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规划

  梁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一个目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梁河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两大机遇;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意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四个重点”的“一二三四” 发展思路,努力奋斗,使梁河在新世纪大展宏图。梁河县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民风朴实。是一块无污染的净土。梁河县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日照充足,矿产配置较好,由于地方工业起步较晚,对各项资源尚未形成破坏。加之,梁县委、县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国内外商家到梁河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下大力气进行了与之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客观和主观上共同使梁河这颗西南明珠形成了一块充满无限商机的热土。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发展奠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在梁河这块富饶美丽 的土地上,继续开拓奋进,创造梁河开放、民主、文明、灿烂的明天。

民族风情

概述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地中的峡谷地带的民族边疆县,居住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等20余种少数民族,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历史悠久。

阿昌阿露窝罗节

  2001年末,梁河阿昌族人口为12093人,占全县总人口157532人的7.7%。属中国两个阿昌族聚居区之一,全国有3个阿昌族自治乡,仅梁河就占两个,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乡。据史书记载,阿昌族是最早活动在青海、甘肃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迁徙于川西至滇西一带。约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有一部分沿云龙、保山、腾冲迁陡,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个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声清亮,阿昌族的舞蹈庄重凝朴。阿昌族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是“窝罗节”。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正式决定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为“窝罗节”。1995年改为“阿露窝罗节”,节庆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0日,节日标志为弓箭和青龙白象。为了感谢传说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类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 春或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要舞狮舞象,跳着阿露窝罗举行祭祀活动表示纪念。
  梁河县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活动首先是选神树。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选一棵标直的栗树作为神树,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后,才将该树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无数条绳子栓着树身,由全体参加人员拖到寨子。其次搭建祭台。再次开始祭祀,神灵附体的大活袍(巫师)将五谷茶酒和鲜花水果摆上祭坛后,便挥舞起鹰尾大扇高声颂经,传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创世史诗,赞颂人类始祖的大恩大德。接着狮子舞队和大象舞队,一齐参拜神座,向创世始祖致敬。之后,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蘸着清清泉水,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跳起阿露窝罗舞,表示对祖先深深的谢意。节日活动可以持续几天至半月,这期间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丽和聪明智慧的时节,也是男青年追求恩爱伴侣的大好时光。由此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成就了无数美满的姻缘。

德昂浇花节

  德昂族(原称崩龙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来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头”两个自然村,位于亚热带半山区,住房多为竹木结构楼房。浇花节(也称泼水节)是德昂族的传统节日,于清明节后五至七天开始,历时三天。浇花节与傣族“泼水节”内涵相同,但活动内容差异较大。“浇花节”的来源传说有多种:一种是古代时,天庭有七个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崩龙人发现,即飞回天庭,仙女临飞时,告诉崩龙人说:若是思念她们,可塑佛像,每年替她们泼水沐浴;一种是释迦牟尼为关怀天下民间疾苦,见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崩龙族每年在堆沙节,各信徒提一桶水,泼于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一种是释迦牟尼佛飞回天庭时,留下经书,要求崩龙族百姓每年举行堆沙节,便给佛泼水,佛会保佑崩龙人民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德昂族的“浇花节”便这样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节日前,德昂人民准备丰富赕品,做糯米糖粑粑,造旋转喷水筒、搭小佛寺,赶制新服饰。过节时,全村男女,前往山中采摘鲜花,青年们敲着象脚鼓、芒锣在前引路,将鲜花采回,插满小佛房,表示献给神,然后男女集体舞蹈,节日还邀请各民族大联欢,增进了解,互相交流。泼水开始,人们手拿竹筒、水桶齐集小佛房前,听佛爷诵完经之后,用清水洗涤佛寺佛像和神坛,然后将清水倒入水龙槽内使水转动旋转花筒,将水喷洒于四周小佛像,人们喝口洗佛的清水,曰“吉祥水”。泼水仪式后,男女间即可互相泼水祝福,广场中锣鼓之声不绝。

傣家泼水节

  清明节后七天,既是迎新送旧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历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的来历有“小洗血迹”、“纪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传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互相泼水祝福。傣家人认为,水是圣洁的,它能冲刷一切污秽、驱走一切妖魔怪、消灾除病,给人以吉祥幸福。泼水节是欢乐、隆重的节日。节日前夕,许多傣家人都要做“泼水粑粑”送人,表示欢迎。节日前一天,人们修缮佛寺,建龙亭,组织万人采花队伍,敲起象脚鼓,穿着节日盛装到野外采花。采来鲜花,插在龙亭四周。老人、中年妇女送来泼水粑粑和鲜果,安放在龙亭四角。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处处水花飞溅,互相泼水祝福,成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笑语连天,一片欢腾。节日期间,还举行赕佛、堆沙、丢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脚鼓舞、放孔明灯、唱傣戏、民族武术比赛等文体活动和经贸活动。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为节庆之期。梁河的景颇族主要以浪速(罗俄)支系为主。目瑙纵歌(浪速语称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万人之舞”。节日盛会于广场中央,高竖目瑙柱,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由头戴兜鍪、用孔雀羽毛为顶饰的男子在前领舞,男人边跳舞边挥大力,个个英姿飒爽,女人抖动着彩帕和扇子,身上装饰的银泡和银链唰唰响、闪闪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开屏;舞蹈排列成阵,队形变换有序,时如彩练漫卷,时而似瑞霭轻飘;人数众多、规模盛大,气势壮阔,舞步刚健明快,在木鼓、芒锣、“洞巴”、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哦热啊”的歌唱旋律飞向高空,响遍景颇山乡。

旅游资源

南甸宣抚司署

  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独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打算,将成为:“中国土司制度陈列专馆”,让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传于后人,我们将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加强管理和修复。南甸宣抚司署,建筑群按汉式衙署式布置,由五进四院, 47 幢, 149 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 10625 平方米 (约等于 10 亩多土地),按土司衙门等级分为公堂、会客厅、议事厅、正堂、后花园、五进四院,逐级升高。
  南甸宣抚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设南甸军民总管府,南甸这个地名从此叫起。为什么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时代我县隶属腾越州(今腾冲县)节制。“南”是指位于腾冲南部而言,“甸”是指郊外坝子,所以叫“南甸”。宣抚使是封使时代中央政权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分宣慰司、宣抚使、安抚司三等。宣抚司是武职,他具有生杀大权,相当于地方的土皇帝。南甸宣抚司平时级高七品,即县官之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随官而升,如接待上司或邻邦交住,可随对方官衔而提高,最高可达四品官,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说的“见官大一级”。一进公堂后有麒麟屏风,就是四品官之象征。所谓司署,就是衙门,署内除了办公处外,兼有住宿及所需要的附属建筑物等。傣语称:贺弄召发勐底,意即勐底头人的大房子。
  这家土司姓龚,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人。元大德五年( 1301 年)皇赐姓刀,所以又称刀龚氏,民国元年复姓龚,正式称龚姓仅四代有余。刀氏先祖明初随师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加封为宣抚使,定居于此,从一三九八年到一九五 O 年五月,历时五五二年,世袭为官共二十八代。 南甸宣抚司署第一大院

李根源故居

  位于县城以北3公里处的九保街,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爱国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李根源于1879年4月17日诞生于此。他在九保街的两幢故居,于1999年9月14日,由他的后裔移交给梁河县政府所有,即将被辟为李根源故居纪念馆。镇中有为纪念李根源而立的辛亥革命纪念碑一块,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写的“太平寺”石刻,有宋朝时植的一棵古榕树,至今雄姿犹存。因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南逃缅甸时曾住此古镇,故还立有“永历帝跸驻处”古石碑一块。1956年3月在古镇附近发掘的“安南州印”(黄铜制造,重1.75市斤),经专家考证,就是永历帝奔缅时遗失之物。古镇附近还有元代小梁江(今曩滚河)古战场和历任都师练兵演习的场地先锋营(又名鳌山),昔日战壕遗迹依稀可见。1993年李根源故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德宏州旅游胜地之一。

太平寺

  位于河西瘌痢山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诗句“云铺香作海,一寺隐烟霞”即寺名含意。寺依山而建,凡三进,奉诸佛圣像。咸同年间毁其半。光绪七年(1881年)复建。后观音、弥勒两殿又被毁。今存皇太极殿。殿前尚存光绪初年所植古梅两株。原名珠涌寺,位于九保镇西南角的珠涌山上,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古时边地戎事频繁,人民渴望安居乐业,曾改九保为太平城,珠涌寺亦命名为太平寺至今。原有寺二进,奉三教圣像;寺内外林木丛荫,素以幽静著称。“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其他陈设被捣毁—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方公众又筹资修寺塑佛。现在,太平寺又恢复了当年“幽静中闻鸟声、树声、泉声、钟声、磬声”的景象,成了各族群众游览的好地方。

先锋公园

  位于县城。内有勐底佛塔、傣家奘房和观音寺,均塑有栩栩如生的诸佛圣象。先锋公园虽居闹市,.但树木葱郁,清静别致,是县城干部、职工节假日及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地方,也是外地游客到梁河观光的游览景点。

龙窝温泉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温泉涌量为6公斤/秒,水温80℃以上,还有大面积的蒸气地面。泉水中除含有适度的硫磺外,还有各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稀有元素,对风湿病、神经系统病等有特殊疗效。许多患风湿、皮肤病甚至瘫痪在床、久治不愈的病人,经到这里一段时间的蒸浴后,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加之这里风景秀丽、清执幽雅,现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云南省梁河县申报的“遮帕麻和遮咪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3。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